最近有朋友問我有關食物熱量的資料,原因是她打算在夏天來臨前減肥,希望用數卡路里 (calorie counting) 的方法,計算每天熱量的收支平衡。 我當然十分願意提供有關資料,但亦想乘機分享一下這個方法的利與害。

Calorie counting 的好處是非常簡單,只要紀錄一天吃過的東西,找出食物卡路里,加起來便是熱量攝取 (calorie in),再計算一天的活動量所消耗的熱量 (calorie out)。 如果消耗大過攝取,體重自然慢慢下降。 如果每天減少 500 卡路里,一星期便可減去一磅。

這是控制體重的理論。 實際上要成功減肥,不能只靠理論,單靠計算卡路里的攝取和消耗並不夠全面。

第一,很多研究指出我們往往低估了每日的食量。 除非我們能夠做一個十分詳盡及客觀的飲食紀錄,特別是餐與餐之間所食和飲的東西,就是一杯奶茶,一粒糖,一兩啖零食也要紀錄下來,才能準確地評估熱量攝取。 況且出外用膳時的食物是很難估計份量的,難道要自備量杯甚至食物磅來量度份量? 就算讓你計得到食物份量也估計不到烹調時所用的調味料吧。

第二,計算熱量消耗有很大學問。 我們除了日常活動外,身體為了維持生命本身也會消耗一定的熱量,所謂基礎代謝率 – Basal Metabolic Rate (BMR)。 要計算自己的BMR可以用一些方程式,目前也有好幾條常用的。 但無論用哪條方程式也好,計數還計數,也有一定的誤差。 我在醫院實習時,替插胃喉的病人計算他們的熱量消耗時,往往要用兩條式計兩個答案,再比較兩個數字是否合理。 還要考慮病人有沒有其他因素會增加他們的熱量消耗,例如發燒、發炎、燒傷、腫瘤、手術等等。

第三,單靠數卡路里來計算自己每日的食量,有機會忽略了食物的營養質素。 舉個例,一個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人,如果他只盲從每天熱量攝取而不考慮食物的營養質素,他可以吃兩個即食麵 (910 kcal) 兩罐汽水 (300 kcal) 再加個漢堡飽 (300 kcal)。 熱量雖然不超過每天需要,但這個「高脂高糖餐」肯定對他的健康構成很大影響,最重要的是他一定不夠飽,因為這個餐欠缺了膳食纖維,沒有足夠的水果和蔬菜,飽肚感不能持久。 熱量即使沒有超標,食物的營養質素卻未如理想,不足以提供每日的營養所需,久而久之定會影響健康。

因此數卡路里看似簡單其實隱藏陷阱。 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熱量來輔助我們選擇較低熱量的食物,但不應該只看熱量數字,「執」夠每日所需。 要有均衡飲食,還是跟從飲食金字塔中各種食物的比例來進食,份量卻因人而異,每人的營養需要、飲食習慣和喜好也不同,又豈能一概而論呢?